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怒濤伏流中鑄史《台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炒大麵也是革命」:史明的行動哲學
返回文學展示

怒濤伏流中鑄史《台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炒大麵也是革命」:史明的行動哲學

 

「炒大麵也是革命」:史明的行動哲學

 

 

史明經常講述「理念、立場、戰略、戰術、紀律」是革命者應該具備的準則。對於過往地下工作的經過,他大多保持緘默,有待未來從史料與檔案中來考掘。然而史明「多做少說」、將理論實踐的精神以及行動,深刻影響至當代。

 

關於墓龜

「墓龜」(bōng-ku/bōo-ku)是臺灣常見的土葬墳墓形式,最大特色就是土丘隆起處如同龜殼。史明曾在新珍味的五樓廁所浴缸內,用磚頭搭建一座形似墓龜的灶,側邊有鐵門開關。這座墓龜灶是史明訓練地下工作同志時使用,是測試炸藥定時效用的實驗裝置。後續因為組織行動路線的調整,而將墓龜拆除。
 

財團法人史明教育基金會 提供

 

 

 

3-1 二戰前後:情報工作與武裝行動

 

 

史明曾於二戰期間在上海、蘇州等地從事地下情報工作,戰後更深入華北地區,了解共產黨如何傳遞情報、游擊戰等方式。然而就在看見中國共產黨人民裁判等悖離馬克思主義人道關懷的核心精神以後,決定與女友平賀協子一同逃回臺灣。

1949年才經歷二二八事件的臺灣仍然處於緊繃的社會氛圍當中,史明懷抱著革命的理想與熱情,企圖暗殺蔣介石,推翻獨裁政權。他與同志們開始聯繫、組織人員、蒐集武器,但在尚未付諸行動前就被察覺,只能緊急乘上香蕉貨船偷渡逃亡至日本。

 

 


 

3-2 日本時期:麵店老闆與革命家

 

 

史明在日本流亡期間組織「獨立台灣會」,發行機關誌《獨立台灣》,用以聯繫組織成員。他也運用漁民的走私管道重新與臺灣島內的成員取得聯繫、獲取情報。

史明在日本訓練地下工作成員,甚至在新珍味的樓上測試定時引爆裝置。獨立台灣會曾經在臺灣執行爆破鐵路、燒毀派出所等激烈行動,直至成員溫連章、鄭評、徐美等人被捕後,才於1975年左右轉換行動路線。

地下工作以外,史明與同在海外流亡的臺灣獨立運動者有所聯繫,如廖文毅、王育德、黃昭堂、許世楷、辜寬敏等。然因立場、行動路線等差異,史明並未與他們密切聯繫。但是,新珍味當時不僅是海外流亡份子必定造訪之處,更是臺灣島內相關人士口耳相傳的神秘據點。

 

馬克思理論(1)

史明(1918-2019)於此件文物首先概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緣起,並說明馬克思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論點。
後續提到馬克思創立的第一國際和之後的巴黎公社。這文物是史明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介紹性文字。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0926_0001_i)

 

獨立台灣會簡介(2)

「獨立台灣會」為史明1967年在東京創立的臺灣獨立組織,其以史明的「臺灣民族主義」、「勞苦大眾出頭天」等主張來行動。
九○年代史明返台後仍藉由獨台會持續活動,並透過組織車隊、發送傳單等方式宣傳理念。
本件為史明返台後的獨台會製作的簡介傳單,封面照片為當時組織至全臺各地宣講的車隊。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財團法人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  捐贈,入藏登錄號 NMTL20100031427)

 

228大屠殺紀實(3)

本件為獨台會製作的228事件傳單,內容說明當時國民黨軍隊對於臺灣人民的不當行徑。
二二八事件在戰後成為禁忌的話題,直至1987年後才開始由民間出現大規模的紀念活動。
因228事件的歷史情況複雜、史料駁雜,又加上年代久遠,因此也開始產生各式立場、觀點各異的詮釋。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財團法人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  捐贈,入藏登錄號 NMTL20100031644)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問候卡(1994-12-24)(4)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為1970年由海外的臺獨團體聯合創建的運動組織。
原先將總部設立於美國紐約,後隨著臺灣的政治環境改變,後將總部移回臺灣。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以正名制憲為運動方向,本件文物為1994年聖誕節前夕致贈支持者的問候卡片。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李魁賢 捐贈,入藏登錄號 NMTL20140081910)

 

 

「獨立台灣會」革命綱領(5)

「獨立台灣會」為史明在東京創立的臺灣獨立組織。該文物為「獨立台灣會」發行的革命綱領,揭示他們的行動方針。
領中提出「兩階段革命」的策略:第一階段為「民族民主革命」,目的是推翻外來的殖民體制,
建立民主制度;第二階段則為「社會主義革命」,致力於實現經濟平等與社會正義。對於左翼獨立運動影響深遠。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0571_0001_i)

 

《獨立台灣》第1號(6)

該雜誌為「獨立台灣會」的機關誌,1967年於日本東京所發行,內容所收錄文章多以「社會主義」路線為主。
至1976年6月止,共發行89期。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D2158370)

 

近代人與近代社會的誕生(7)

史明重視革命的思想重要性,經常鼓勵思考與行動並進,因此史明也書寫許多關於社會演變、哲學思考等論述,以提供獨立運動的思辨。
該篇自西方文藝復興講述「近代」的出現與演變。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0769_0022_i)

 

史明翻譯手稿(8)

史明於該件文物中翻譯日本江戶時代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俳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但丁〈神曲〉中的句子。
史明廣泛閱讀世界文學,甚至也嘗試翻譯為漢文。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0907_0001_i)

 

《台湾大眾》(9)

 《台湾大眾》是史明「獨立台灣會」於美國所發行之刊物,首刊發行於1982年2月28日。
1983年9月30日,《台湾大眾》第6期推出後暫時發刊,直至1985年6月30日才從第7期復刊,並發行至1988年7月31日止,共發行23期。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D2084933)

 

楊熾昌〈台湾独立の課題――二二八民主革命以後〉(台灣獨立的課題――二二八民主革命以後)(10)

楊熾昌(1908-1994)為日治時期臺灣超現實主義的重要詩人,其主編的《風車》詩刊宗旨為追求純藝術的表現,戰後楊熾昌於文壇沉寂。
九○年代日籍學者西田勝因緣際會下結識楊熾昌,並向其邀稿。
本件文物為楊熾昌於戰後的隨筆,從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談起臺灣的主權歸屬,以及對臺灣政權的展望。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西田勝 捐贈,入藏登錄號 NMTL20150070002)

 

 


 

3-3 永遠的革命:返臺後持續行動,培力青年世代

 

 

1993年75歲的史明偷渡返臺,開始以體制外的路線宣傳理念。史明雖協助過幾次的選舉事務,主要仍以講習、宣傳等行動為主。甚至透過歌曲來傳達他的革命理想,期盼讓流通性高的音樂獲得最大宣傳效果。

史明在臺灣各地組織宣傳車隊,以街頭宣講的方式宣傳理念。青年世代開始與史明接觸後,也積極轉以組織、出版、演講等不同方式,讓臺灣人更為理解史明的其人其事,及其一生堅持的理念。

 

 

〈台灣民族主義〉歌詞

史明常用音樂來宣傳臺灣民族主義,甚至自己作詞並請音樂人王明哲來譜曲。
該文物為〈台灣民族主義〉的手寫歌詞,講述臺灣過往受壓迫以及抵抗的歷史,並認為透過獨立才能為後代打拼。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提供)

 

 

 

 

上一篇
不做英雄的戰士:史明生命史
下一篇
各就各位的戰鬥:臺灣文學的熱血青年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