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英雄的戰士:史明生命史

史明的生命足跡遍佈臺灣、中國、日本等地,他在人生的旅程上不斷吸收、學習,也將實際經驗與思想交互對照、辯證。
2-1 史明簡歷

1918 十一月九日,出生於臺北士林。原從父親林濟川姓林。
1928 因舅父施振興過世,被過繼至施家,改姓施。
1932 進入台北第一中學校就讀。
1936台北一中四年級肄業,決心前往東京留學。
1937進入第一早稻田高等學院就讀。
1940進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學科就讀。
1942 前往中國參加抗日戰爭,於汪精衛政府任職,參與中共地下情報工作。
1945 戰後於日本大使館認識女友平賀協子。
1949 從中國逃離至臺灣。
1950 成立「台灣獨立革命武裝隊」計畫刺殺蔣介石。
1952 因刺蔣計畫敗露逃亡日本,年底於池袋擺「珍味」小吃攤。
1954 將珍味小吃攤升級成店面,即今日的「新珍味」。
1955 提倡「主戰場在島內」,開始建立島內地下組織。
1962 《台灣人四百年史》(日文一版)出版。
1967 主導成立「台灣獨立連合會」,試圖串聯日本台獨團體。「獨立台灣會」公開化,以《台獨立台灣》為機關誌。
1968 首度潛回臺灣,重組地下組織網絡。
1972 獨台會成員溫連章被捕。
1973 獨台會鄭評小組被捕。
1974 《台灣人四百年史》(日文二版)出版。
1975 二讀潛回台灣。獨台會成員徐美被捕。獨台會決定暫停島內武裝鬥爭,轉換行動路線。
1980 《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一版)在美國出版。
1983 獨台會成員盧修一、前田光枝、柯泗濱被捕。
1986 《台灣人四百年史》英文版出版。
1988 史明授權鄭南榕在臺灣出版、流通。
1991 獨台會案,陳正然、廖偉程、王秀惠、林銀福被捕。
1993 潛回臺灣被捕,於記者會上宣布為推翻殖民體制回臺奮鬥。
1995 獨台會台北宣傳車隊成立。
1996 成立「台灣大眾廣播電台」(一九九六~二零零一)。
1998 《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二版)出版。
2001 史明教育基金會成立。
2005 於臺大校門靜坐抗議中國之「反分裂國家法」。抗議連戰赴中,以八十七歲高齡於高速公路上阻擋連戰車隊。
2009 赴日處理新珍味整修期間因病陷入昏迷,醒後返臺。
2013出版《史明口述史》。
2014 三一八學運爆發,多次前往立法院現場聲援學生。《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三版)出版。
2015 史明紀錄片《革命進行式》、《史明的迷霧叢林》上映。
2016 《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出版。獲聘為總統府無給職資政。
2017 出席「獨立台灣.百年堅持—史明歐吉桑生日分享會」。
2019 六月三十日,出席「革命者史明的最後一堂課」。九月二十日,逝世
2-2 關於史明的生活寶物

(a)一手煮麵一手建國—新珍味與大滷麵
「新珍味」是史明流亡日本時所開設的餐館,在當時成為史明賺取資金的來源,也是眾多海外異議份子必定造訪之地。「新珍味」主打為大滷麵、煎餃等中華料理,是他們記憶中的懷念滋味。
史明在開設餐館前並沒有擔任廚師的經驗,但是他用心學習,也會隨著客人的喜好不斷調整。對於史明來說,開餐館不僅是為了生活,同時也是革命工作的一環。目前位於東京的新珍味史明紀念館與新莊的史明文物館成為罕有的臺、日雙館,每個月仍然有導覽活動可以報名參加,近距離感受史明的生活足跡。
財團法人史明教育基金會 捐贈

(b)獨立戰車
史明1993年回到臺灣,已經是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史明以體制外路線為主,雖然參與過多次助選,卻未曾加入政黨,而是以「獨立台灣會」的組織持續行動。
史明將貨車改裝成「獨立戰車」車隊,上面掛著大大的「台灣獨立」看板,以及「台灣民族主義」、「獨立台灣會」關東旗,沿途擊鼓鳴鑼,大聲呼喊「台灣人要出頭天做主人」,「不要再做外來者的奴隸」,是許多人記憶中難忘的街頭情景。
財團法人史明教育基金會 捐贈

(c)招牌勁裝—牛仔外套
史明從八○年代赴美巡迴宣講開始,總會穿著經典的淺藍色牛仔外套與牛仔褲,成為許多人對史明的第一印象。學者翁稷安在《革命家的生活寶物》中提及丹寧服飾的文化意義,勞工階層穿著以及與左翼學運的聯繫。對於革命者史明來說,牛仔衣褲的選擇是否只是方便、耐磨、實用的考量嗎?還是存在更多政治的象徵與表態呢?
財團法人史明教育基金會 捐贈


臺灣文藝128期創新8號(右)
《臺灣文藝》為1964 年4 月 1 日由吳濁流創刊、臺灣文藝雜誌社出版,是戰後臺灣本土作家的重要發表刊物。
本次展示第128期(1991年出刊),其中刊登陳素蘭所撰〈荒野孤燈—史明其人及其思想〉,介紹史明生平及思想。
也可見史明對於臺灣文化、文學人士的重要性。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葉石濤 捐贈,入藏登錄號 NMTL20170320654)
思想枝四百年(中)
史明(1918-2019)為宣傳臺灣獨立理想,會以歌曲填詞的方式來寄寓對臺灣現況的批判以及喚醒大眾期待。
本件文物為史明以臺灣民謠〈思想起〉為底本,將臺灣四百年來的殖民壓迫以及抵抗寫入其中。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0945_0008_i)
地下工作年表(左)
史明(1918-2019)所創設的「獨立台灣會」多次發起許多地下行動,在臺灣的行動以及在海外的臺灣獨立組織分別由不同方式來實踐理想。
本件文物為史明以編年條目形式紀錄關於相關的活動事件,其中標註1962年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1002_0003_i)

史明的日本求學經歷(右)
史明(1918-2019)年少時求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部,當時早稻田規定須先進入「早稻田高等學院」就讀後才能進入「學部」。史明回憶早稻田大學的自由學風,也是在此階段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思想。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1131_0001_i)
《史明回憶錄》手寫目錄(中)
史明(1918-2019)晚年開始動手撰寫回憶錄,本件文物為史明手寫其回憶錄的目錄。史明將回憶錄分成兩大部分:自我的生命歷程以及思想、歷史,可見其思考成書的痕跡。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1253_0001_i)
史明致左雄信函(1970.05.08)(左)
左雄(1940-2019)為臺灣戰後的海外左派運動者,主要活動在美國。本件文物為1970年刺蔣案後史明致信左雄,表示收到左雄來信,並感謝左雄提供刺蔣案有關消息。信中指出,史明雖然不認同事件過後海外團體的處理方式,但在狀況混亂的當下,不宜公開發表評論。信件後續則說明「獨立台灣會」的戰略方案。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tl_le_00020_0001_i)

史明自述父親(右)
史明父親林濟川曾參與臺灣文化協會活動,他也因此認識文協相關人物,並聽聞殖民地解放運動相關事件。
史明隨後說明三○年代日本政府開始打壓左派言論,在此情形下,父親也開始低頭。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0367_0003_i)
〈台灣少女現代舞踊家蔡瑞月〉(中)
史明自述結識臺灣現代舞蹈家蔡瑞月的過程,首次觀看蔡瑞月演出是在1942年的表演上。
本文除講述認識蔡瑞月之外,也講述2000年後與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的互動。2012年,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曾以史明生平為題材,編排舞蹈及戲劇。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提供,入藏登錄號 ccl_sb_ma_01018_0001_i)

李魁賢〈廣場〉(左)
李魁賢(1937-2025)為臺灣詩人、翻譯家、文化評論者以及發明家。
李魁賢詩作根植於現實生活,將批判現實的力道寄寓詩的感性之中。除詩作外,李魁賢也經常發出時論。
本文即李魁賢針對「獨台會事件」而發聲,他認為言論自由來自於無形法律的鬆綁,並認為教育部應由校園著手,逐步陪有言論自由的風氣。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李魁賢 捐贈,入藏登錄號 NMTL2014008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