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交錯於歷史與政治之間─國族認同與運動 狀聲詞:「砰!」
返回文學展示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交錯於歷史與政治之間─國族認同與運動 狀聲詞:「砰!」

 

交錯於歷史與政治之間─國族認同與運動  

運動發展與國家力量息息相關。在「身體即國體」的大旗下,國家自教育階段便透過體操、體育等課程塑造集體認同。棒球、足球賽等大型賽事則背負更大的國家榮辱等等。「國家隊」不僅是榮譽,也是沉重的枷鎖。在賽場上的每次奔跑、打擊、抬腿,都包含個人與集體的力量。臺灣歷經政權交替,由不同統治者帶來各式的運動文化在臺灣扎根。隨著國家名稱的改變,有些運動員因此無法以「國家隊」名義上場,卻也深潛於民間,努力傳承經驗,成為豐富而多元的臺灣運動力。

 

(一)誰的運動?

運動看似人人公平,每個人都有機會站上賽場。但從事什麼運動、是否能夠順利出賽等,卻也有無形的政治因素所影響。日治時期的殖民政府將日本自身的劍道、弓道、柔道等武道文化,藉由設立「武德殿」來深入臺灣。

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大力推廣在中國流行的籃球運動,也形成「本省棒球、外省籃球」的運動風景。除了運動類型之外,因為族群隔閡以及制度限制,許多有才能的運動員難以一展長才,終究只能在賽場外嘆息。

 

《日本體操》昭和4年版

《日本體操》於昭和4年發行,作者筧克彦為著名的法學家與神道思想家。該書原為臺中一中藏書,後捐贈本館。
臺中一中於日治時期由臺灣仕紳們推動創立,該書顯示日治時期的中學生們受日本體育課程之影響。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國立臺中一中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120260279)

 

(二)黃牌警告──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

運動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運動賽場上的熱血競爭,常被轉化為國家之間的無煙哨戰爭。運動員自身的國族認同,也經常受到國家內部政治情勢的變化所影響。

賽場上不單只是運動技巧的競爭,也是國家與個人的交錯互動。「為國出征」對於出賽的運動員來說是期待與壓力並存。

龍瑛宗等人與合作金庫棒球隊合照

照片中,龍瑛宗位在第二排左二繫領帶者,右二著西裝者則是張我軍。本照為1952年合作金庫棒球隊到桃園大溪比賽時留影。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220080183)

 

李潼《紅葉》手稿

李潼以第一人稱回顧紅葉少棒的興衰,點出偏鄉選手的生活、教育、培訓過程與就業問題,以及選手在功利主義下遭受的困境與悲傷。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祝建太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130160013-001)

 

(三)代表誰參賽?

臺灣特殊的歷史發展讓運動員身負不同國家賦予的期待出賽,然而複雜的認同也經常讓運動員自問自己是代表誰出賽。

國際賽事上常是以國家為單位出賽,運動賽場上的成績也被國家視作國力的展現,其中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是全世界的運動殿堂。日治時期表現傑出的臺灣運動員獲選為日本代表隊參賽奧運,但戰後卻未能出賽於「中華民國隊」,顯示出政權交替間的無奈。而隨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上的外交競爭,也延伸至奧運隊伍的名稱上。1981年的《洛桑協議》
使得「中華台北隊」的奧會模式延續至今。

 

林宗源〈擷鐵餅〉手稿

林宗源以臺灣台語道出生活現象與生命經驗的交互沉思,擅長用運動來做比喩,挖掘運動的啟發與詩意。
《選手的抗議》手稿集結林宗源創作於1956年至1983年間的詩作。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林宗源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060250006)

 

 

 

 

 

上一篇
穿透螢幕與紙張──運動文學力與媒體 狀聲詞:「嘩!」
下一篇
力的原點──運動如何出現?文學怎麼發生? 狀聲詞:「嗶──!」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