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穿透螢幕與紙張──運動文學力與媒體 狀聲詞:「嘩!」
返回文學展示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穿透螢幕與紙張──運動文學力與媒體 狀聲詞:「嘩!」

 

穿透螢幕與紙張─運動文學力與媒體  

在網路串流、傳播媒體尙未興盛的年代,除了親赴現場觀看比賽,還能閱讀賽後的賽評文字與報導。賽評融合執筆人的經驗,再現賽場當下情境外,還需要拆解戰術、講解選手失手或高超之處。運動文學描述各式不同運動場景,還深潛在場眾人的心理。文學不僅帶來運動當下的瞬息萬變,更打開賽場上的無限可能。

《當我們同在一起—為奧運歡唱》黑膠唱片
《棒球與我專輯》黑膠唱片

 

1988年漢城奧運前夕,滾石唱片推出《當我們同在一起—為奧運歡唱》合輯,收錄李泰祥、李宗盛、周華健、黃韻玲、趙傳等人的十首歌曲。《棒球與我專輯》於1990年由寶麗金唱片發行,收錄〈職棒元年〉等歌曲。
(曲盤聽講文化工作室 提供)

(一)看不到比賽的時候

觀眾有時難以親臨賽場,就只能仰賴其他媒體重現比賽。日治時期棒球賽事盛行,臺灣人為中學生們的熱血奮鬥喝采。每場賽事都會圍繞在廣播旁仔細聆聽轉播,而錯過轉播的觀眾只好期待隔天的賽事報導。當代,即使媒體興盛,但許多觀眾仍期待記者的報導。運動記者的筆觸努力捕捉賽場上的每分每刻,時而跳進運動員視角揣測決策的過程,時而又需要跳出來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運動報導,也是以文字帶出精彩的運動過程。

 

臺灣新民報 980號插頁版3

本報頁出自1933年11月11日《臺灣新民報》第980號。
日治時期的報紙《臺灣新民報》與《臺灣日日新報》含有大量體育運動新聞。以本報頁為例,提及多則地方短訊,
像是臺中師範學校市內繼走大會、埔里公學校運動會、民雄公學校運動會。
另外本報頁唯二的照片拍攝神宮競技大會女子排球與女子路上八百米突競走。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中島利郎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060190133)

 

 

(二)九局下半兩好三壞!──點出別人看不到的

運動記者力圖重現運動現場,賽評進一步看見常人難以窺見的巧妙之處。賽評運用觀賽或親身經驗,從不同角度剖析賽場策略,替看熱鬧的觀眾們解釋運動決策的每分精彩之處。除了對賽局的全盤掌握外,在科技輔助下,他們還會詳解球員特質,了解其長短處。在瞬息萬變的賽場上,賽評讓觀眾有更透徹的眼睛。

 

吳漫沙〈新公園看球賽〉報導

作家吳漫沙在戰後曾擔任記者。本報頁報導1947年8月17日「道明」「毓秀」盃男女籃排球賽第兩天的賽情。
通篇對賽況描述甚少,著重在場中人(觀眾、選手、裁判、記者、小販)因烈陽曝曬下的各種反應,以及細膩刻劃賽場的偶發事件。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中島利郎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060900427)

 

 

(三)看得更深、更熱情

運動記者與賽評的專業性雖然為觀眾帶來許多觀察,但商業化的運動賽事要能持續經營,少不了參與其中的觀眾們。拜媒體發展所賜,國際各大運動賽事在臺灣都能透過不同的媒體觀賞,許多作家都身兼資深NBA迷、MLB迷、世足迷、網球賽迷或是奧運迷等等。

球迷即使沒有下場打球,但憑著多年觀賽經驗,也養出一套觀賽心法與球員觀察。無論是投以熱情或是冷靜客觀評析,資深球迷動筆寫下的觀察出自於對運動賽事的熱血投注,並動用文字魅力來詮釋運動中的詩意。

 

李喬〈鬥鬧熱:傳播媒體與體育〉手稿(2頁)

李喬批評1990年北京亞運期間,某些國內傳播媒體「愛大陸敬中共」的報導已達痴狂的地步,究其原因,是以兩岸政治議題來賺取銷量收益,既有失體育運動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也罔顧其肩負興革社會的責任。作者認為傳播媒體應更積極關心國內大事,針對臺灣是否爭取亞運主辦權的問題,作者持強烈反對立場。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李能棋(李喬)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150210093)

 

巫永福〈天不負苦心人〉手稿(2頁)

巫永福描寫前籃球國手許弘屏教練帶領高雄市立志工商籃球隊,北上參加七十三年度自由盃全國籃球錦標賽,
以「寒門出勇將」點出教練與選手們的共同命運。一支資源匱乏的籃球隊,在一位球途不遂卻對育才懷抱熱情的教練訓練下,
培養出堅強的實力與苦幹的精神。這份毅力不僅感動社會予以溫暖援助,也為立志工商贏得比賽。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沈明進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090330106)

 

 

 

上一篇
在不同身體裡─運動力的多元身體 狀聲詞:「呼!」
下一篇
交錯於歷史與政治之間─國族認同與運動 狀聲詞:「砰!」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