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在不同身體裡─運動力的多元身體 狀聲詞:「呼!」
返回文學展示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在不同身體裡─運動力的多元身體 狀聲詞:「呼!」

 

在不同身體裡─運動力的多元身體  

運動經常被塑造成較為陽剛的活動。對於「運動員」的想像也多是健壯男性、四肢健全。然而運動不只是規則內的競賽,也是讓每個人認識自我身體的時刻。不同性別、性別氣質的人都能在運動之中獲得樂趣,並展現出姿態各異的表現。

運動牽涉至身體展現的多種可能性。身體也有因不同性別、族群、年齡以及限制下而有不同的形態。當同樣奔馳於賽道時,多樣的身體爆發出各種精采表現。文學看見身體帶來的侷限與可能,並突破對於運動的單一想像。

楊傳廣腳模印

楊傳廣腳模印與楊氏手模、雕像等文物典藏於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楊傳廣有「亞洲鐵人」之稱,曾在1960年羅馬奧運十項全能競賽獲得銀牌。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提供)

 

(一)性別

「女生不適合運動!」、「你打球好娘喔。」等許多人從小聽到大的說詞,都加強運動的陽剛氣質,也排斥有興趣參與運動的人。許多運動賽事在一開始甚至限制女性參與。

從日治時期的「放足運動」開始,迎向近代化的女性擺脫纏足的束縛,開始登上跑道、賽場與其他選手一爭勝負。性別平權的逐步發展讓運動不僅限於單一性別、性傾向之上。現今的運動賽場或是體育轉播中,觀眾都見到不同的運動姿態。在尊重性別差異的觀念下,讓每個性別、性傾向的人們都能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

 

最新體育ダンス教本 第九輯

本館典藏《最新體育ダンス教本》第九輯,目錄依序為「寫眞指導篇」、「曲譜篇」與「動作指導篇」。
「進軍.日本心」為「寫眞指導篇」的前兩組動作,由照片可見,女子高舉雙手左右舞動,雙腳交換抬起與點地。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林章峯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190160531)

 

顏碧霞就讀日本女子大學時期之照片

顏碧霞出身基隆顏家,1934年與魏火曜醫師成婚。
在《魏火曜先生訪問紀錄》中,顏碧霞憶及就讀日本女子大學時,生活作息受到校方嚴格管理。
照片中女學生們身著統一的制服,動作整齊劃一。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魏如琳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160270112-020)

 

林郁婷拳擊頭套、手套、比賽服(2套,共4件)

國訓中心藏有林郁婷多件賽服與獎牌。林郁婷在2024年巴黎奧運遭受性別檢測風波,但她仍專注當下奪得臺灣拳擊史上首面奧運金牌。
(林郁婷 提供 /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代管)

 

(二)年齡

職業運動員的巓峰時期大多在靑壯年時期,少數有人堅持訓練、持續參賽並獲得佳績,但許多人退役後就轉往培訓或其他地方傳承運動經驗。運動本身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臺灣曾有輝煌的少棒歷史,許多人在校園時期除了體育課之外,也與同儕一同參與棒球、籃球等等不同運動。對於銀髮族而言,雖然多數人無法負荷高強度的運動,但健走、爬山或是近年興起的銀髮健身運動等,也在在證明年齡並非運動的限制。雖然打造適合運動的環境仍有待加強的地方,但每個年齡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願意投入的運動。

杜潘芳格民國八十一年台灣省春季體育活動聯合競賽成績證明

杜潘芳格1992年參加臺灣省春季體育活動聯合競賽,獲得高爾夫項目女子長春組第六名。
平日裡杜潘芳格與夫婿杜慶壽醫師皆熱愛打高爾夫球,獲此成績證明時她已年過花甲,仍為了比賽勤於練習,保持運動的活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杜潘芳格 捐贈 / 藏品編號 NMTL20110300002)

 

李智凱護腕、比賽服(1套,共3件)

李智凱在世界各大賽事中的鞍馬與跳馬項目中屢獲獎牌,更在2020東京奧運男子鞍馬項目中拿下銀牌,是臺灣首面奧運競技體操項目獎牌。
他曾以「湯瑪士迴旋」獲國際體操總會採納為教案並評為最標準的動作。
(李智凱 提供 /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代管)

 

(三)限制與障礙

運動挑戰身體的極限,但也有機會造成傷害。運動員遭遇受傷或生病時,如何與傷病共存或是突破限制,都需要花費時間與毅力來面對。限制也有不同的型態。在每屆奧運之後,緊接著上場的就是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帕運是專為身心障礙運動員舉辦的大型國際賽事。不同的身心障礙無法阻攔他們的運動能力,藉由輔具以及訓練,仍在賽場上看見不同身體樣貌的競逐。我們不僅要為障礙者的努力喝采,但同時也要謹記他們仍須要面對生活上的不便。惟有尊重身體的多元性,我們才能享受到更多精彩的運動賽事。

 

周天成比賽服(2套,共4件)

周天成曾在2019年以世界排名第二的積分,締造臺灣羽球男單史上最高紀錄。
2024年巴黎奧運,是周天成繼里約奧運及東京奧運之後第三度出戰奧運,雖止步於8強,但他邊備戰邊抗癌的過程,仍受到眾人的肯定。
(周天成 提供 /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代管)

 

(四)族群

在現代運動引進臺灣之前,臺灣各原住民族族群早已有各自的身體技藝與傳授方式。這些身體技藝鑲嵌在各族群的歷史文化脈絡,成為在個人生命歷程所學習到的文化技能,例如狩獵或是達悟族的划船等。乍看之下雖然與現代運動有所相近,但仍須釐淸技藝背後的族群特殊性。而臺灣運動發展以來,原住民族的選手一直都大放異彩,像是嘉農的阿美族學生,或是近年世大運、奧運許多原住民族選手的傑出表現。但也要留意避免刻板印象,理解族群與個人的差異。

 

霍斯陸曼.伐伐各時期運動或比賽照片1

霍斯陸曼.伐伐(前排右一)穿著體操服與隊友合影。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霍斯陸曼.伐伐家屬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090110013-005)

 

霍斯陸曼.伐伐各時期運動或比賽照片2

霍斯陸曼.伐伐穿黃色運動背心跑步,
古銅色的肌肉發達,神情堅定。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霍斯陸曼.伐伐家屬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090110013-011)

 

霍斯陸曼.伐伐與友人登山合照

霍斯陸曼.伐伐(右一)與友人登山合影。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霍斯陸曼.伐伐家屬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090110015-043)

 

臺北文物季刊4卷2期/郭水潭〈臺灣舞蹈運動述略〉

本文收錄於1955年《臺北文物》。
作者郭水潭依舞蹈在臺灣的發展順序,略述山地舞、鄉土舞、日劇時期舞蹈、光復以後舞蹈的舞風與歷史文化。
文末作者特別介紹活躍於舞壇的本省舞蹈家十餘人,認為他們專攻西洋舞蹈(芭蕾舞和腳尖舞)的背景,
為民族舞蹈開創新生面,作者也呼籲舞蹈家需保有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覺。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典藏 / 林章峯 捐贈 / 複製品 藏品編號 NMTL20190160531)

 

 

 

 

上一篇
享受生活─日常中的運動力 狀聲詞:「咻!」
下一篇
穿透螢幕與紙張──運動文學力與媒體 狀聲詞:「嘩!」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