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嶄新的文學盛世:1989年後的捷克文學
返回文學展示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嶄新的文學盛世:1989年後的捷克文學

嶄新的文學盛世:1989年後的捷克文學

 

1989 年「絲絨革命」之後,捷克重新走向自由民主的體制,政治氛圍改變,昔日被禁止出版的文學作品陸續問世,年輕作家也大放異彩。其中最知名的有米哈.伊維和米洛什.烏爾班等人。米哈.伊維的作品節奏輕鬆浪漫,反映歷史和社會,是當前非常受歡迎的作家;烏爾班則以恐怖驚悚小說著稱,其作品是捷克恐怖小說的經典。還有許多更年輕的作家,他們的上一代在鐵幕時期受到共產黨迫害,迫使他們從小就無法上學,很早便開始從事各種工作,進而在作品中反映出他們的人生經驗。

正如同1980年代的臺灣文壇,在政治解禁後表現出多元的文學面貌;捷克文壇同樣也隨著政治社會的民主化,以奔放的姿態迎接全新的文學繁花盛開榮景。

 

克維特.萊加托娃

克維特.萊加托娃(Květa Legátová,1919-2012)原從事教職,退休後發表了短篇故事集《日拉麗》(Želary,2001)、小說《約佐娃.哈努萊》(Jozova Hanule,2002)等作品,使她一夕之間成為捷克暢銷作家。2003年上述兩個作品改編成電影《日拉麗》,獲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特蕾莎.布奇科瓦

特蕾莎.布奇科瓦(Tereza Boučková,1957-)是劇作家帕維爾.科胡特的女兒,出生於布拉格,也曾簽署七七憲章。1991年她發表了第一部散文作品《印第安的奔跑》(Indiánský běh)。劇本《人間天堂的幻象》(Zemský ráj to na pohled)於2009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劇中人物可以對應到其父親、瓦楚利克與哈維爾等前輩的身影。

 

亞希姆.托波爾

亞希姆.托波爾(Jáchym Topol,1962-)身兼詩人、小說家。與同為作家的父親都參與簽署「七七憲章」。因政治因素無法上大學,被迫很早便開始從事各式各樣的工作,但這也造就了他多采多姿的人生經驗。他的作品主要有《姊妹》、《天使》、《夜晚的工作》。目前擔任哈維爾圖書館計畫主任(program director)。

 

米哈.伊維

米哈.伊維(Michal Viewegh,1962-)的小說常以日常生活出發,藉由作品反映歷史和社會,節奏輕快,運用機智的諷刺、有趣的對話和精準的引句,是當代非常受歡迎的捷克暢銷作家與評論家。

 

米洛斯.烏爾班

米洛斯.烏爾班(Miloš Urban,1967- )是一位捷克小說家和恐怖作家,被稱為「捷克文學的黑闇騎士」。他最著名的作品是 1999 年的小說《Sedmikostelí》(英譯《The Seven Churches》),這是一部以布拉格為背景的哥德式犯罪恐怖小說,被譽為當代哥德文學的代表作。

 

卡特日伊娜.屠奇柯娃

卡特日伊娜.屠奇柯娃(Kateřina Tučková,1980-),捷克小說家與策展人,在32歲發表作品《日特科瓦女巫師》(Žítkovské bohyně,2012)便一舉成名,該部小說還成為捷克2012年最暢銷小說,目前已有十多種語言譯本。

 

【絲絨革命】

又稱天鵝絨革命、溫和革命,是捷克斯洛伐克於1989年11月16日到12月29日間,伴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系列垮台中,所發生的民主化革命。在此一反對共產黨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沒有發生武裝衝突就實現政權更迭,因為革命過程和平順利,如同天鵝絨一般絲滑柔順,故而得名。哈維爾在此一運動中扮演領導者角色,並獲選為民主化後第一任總統。

 

 

上一篇
流亡,或投身政治
下一篇
捷克與臺灣的文學對話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