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捷克與臺灣的文學對話

捷克與臺灣的文學對話

 

當捷克文學隨著政治起伏跌宕,同樣遭遇不同時期高壓統治的臺灣,也陸續有捷克的文學及藝術作品傳入,其中不乏現代主義的重要作品。雖然歷經不同的政治壓抑環境,捷克與臺灣的文學走入地下伏流格局,卻是十分相似,正因如此,不論是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或赫拉巴爾、哈維爾等諸多捷克作家,多年來影響了不只一代的臺灣讀者,也交織了捷克文學在臺灣的對話基礎。尤其在2000年後,雙方的交流日漸頻繁,捷克文的臺灣作品譯本,和捷克作家的中文譯本,正在持續出版中。

本次展覽,正是現階段臺灣與捷克文化交流的成果展現。

 

恰佩克《蟲的生活》,孤魂(黃天海)譯。刊登於《明日》雜誌1:3,1930年。國立臺灣圖書館珍藏。

 

白先勇等人所創之《現代文學》,為1960年代重要的現代主義刊物,創刊號即為卡夫卡專題,集結卡夫卡相關評論及短篇小說中譯。

國立臺灣文學館藏。

 

1984年塞佛特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李魁賢譯。國立臺灣文學館藏。

 

 

捷克文學與臺灣文學的互譯

臺灣翻譯捷克文學,始於1930年黃天海翻譯恰佩克〈蟲的生活〉; 1960年代隨著美國現代主義的傳入,卡夫卡的作品也來到臺灣文壇。但真正大量的翻譯,則要到1980年代後期,米蘭˙昆德拉、哈謝克等捷克作家紛紛翻譯為中文,蔚為風潮。皇冠文化、時報出版、大塊文化、麥田出版等諸多出版社,對捷克文學在臺普及,發揮重要力量。

至於臺灣文學翻譯為捷克文,則是更晚近的趨勢。2001年DharmaGaia出版的《RANNÍ JASMÍN》,翻譯了王文興、七等生、賴香吟等多篇小說,可謂開創之作。20多年來,Mi:Lù Publishing(麋鹿多媒體)、IFP Publishing等出版社致力將臺灣文學帶往捷克讀者面前,至目前為止已有20多種。臺灣文學在捷克,正逐漸開枝散葉。

部分圖書提供者:臺南市立圖書館

 

 

上一篇
嶄新的文學盛世:1989年後的捷克文學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