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表面「乾淨」,地下喧騰

表面「乾淨」,地下喧騰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失敗告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開始進行「正常化運動」(Normalizace),因應而生的對策,是地下出版文學(Samizdat)。表面上看起來言論與思想都非常「乾淨」,異議作家紛紛遭到噤聲,但實際上,地底下的寫作傳抄討論正熱鬧喧騰。作家們透過打字機與地下出版,將作品流傳出去。

赫拉巴爾為了取得公開出版的權利,不得不在刊物上進行自我批判;伊凡.克里瑪的作品則長年通過地下流通或秘密出版等形式進行傳播,這些都忠實反映了共黨統治下的思想禁錮與地下文學的面貌。

 

翻閱底層的泥土:赫拉巴爾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1914-1997)生於摩拉維亞地區,在查理士大學獲得法律學位。1950年代開始創作生涯。「布拉格之春」後,作品遭到禁止出版,此後作品轉入地下管道發表。赫拉巴爾自1939年起的二十餘年間,先後從事過十多種性質不同的工作,因此他日後的作品大都描寫平凡無奇、被時代拋棄在「垃圾堆上的人」。代表作包括《嚴密監視的列車》、《底層的珍珠》、《過於喧囂的孤獨》等小說,並有多部作品翻拍為電影。他的作品中創造了一個捷克文新詞:Pábitelé,用以形容這類善良、幽默而活在自我世界中的小人物形象。
1975年赫拉巴爾接受《Tvorba》雜誌採訪時表示,在「布拉格之春」之前,曾以官方認可的精神與原則,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省與批判,間接改善了作品被官方封殺的困境。他向官方妥協的立場雖然引來許多質疑,卻使他的作品得以正常出版,不再只是流通於地下,此舉對赫拉巴爾的文學評價及地位帶來正反兩極的影響。

 

在捷克「正常化」時期,作家出版遭到壓制,作品只能以打字稿裝訂成冊的形式流傳,因此打字機對此時期潛藏的地下文學(Samizdat)有重要意義,象徵對威權的反抗。此為赫拉巴爾長年使用的打字機。

Polabské Muzeum/提供

 

布拉格精神的守護者:克里瑪

伊凡.克里瑪(Ivan Klíma,1931-)畢業於查理大學文學系。童年時全家被送往集中營生活,倖免於難後,死亡的恐懼使他開始寫作。「布拉格之春」前被開除共產黨籍。1970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短期任教,期滿後選擇回國,拒絕流亡海外,也不向當局妥協,成為捷克文學潛伏於地下的代表性作家。代表作包括《城堡》、《我快樂的早晨》、《被審判的法官》、《布拉格精神》等。曾任捷克筆會主席。
共產黨禁止他出版長達二十年,劇作無法演出,作品只能以地下出版的形式流傳,直至1989年絲絨革命後才解禁。2002年10月克里瑪獲得捷克共和國傑出貢獻獎章,由作家好友哈維爾總統親自為他頒發,同年成為第一位捷克籍卡夫卡文學獎得主。
小說集《我快樂的早晨》由七則短篇故事組成,寫捷克人瑣碎而平凡的一週生活,透過吃飯、工作、購物甚至性愛等尋常作息的描寫,暗示「布拉格之春」後捷克社會的壓抑與荒誕,進而勾勒出對極權統治的抵抗精神。

 

《我快樂的早晨》 My merry mornings:stories from Prague
出生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湯瑪士.瑞杰可,是當代捷克知名畫家、插畫家、平面設計師及出版家,現居臺灣。
湯瑪士將克里瑪筆下的《我快樂的早晨》中七則短篇故事繪製成插畫,以插畫的角度閱讀文學。《我快樂的早晨》是由一連七天的七則短篇組成,字裡行間富有中歐日常生活的氣息,以及其黑色諷刺的手法。

 

 

世界如此美麗:塞佛特

雅羅斯拉夫.塞佛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捷克當代代表性詩人之一,198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20年代開始活躍於詩壇。布拉格之春後,塞佛特受到打壓,進而在1977年的「七七憲章」中,他擔任共同簽署者,站在共產政權的對立面,作品也因此被禁止出版。直到198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當局才允許他的詩集重新出版。儘管如此,獲獎的消息在捷克境內被低調處理,就連1986年他的喪禮現場,也受到了嚴密的監視,以防止哀悼者的任何異議之聲。
作品包含《淚城》、《皮卡迪利的傘》、《瘟疫柱》、《身為詩人》 等數十部詩歌集,及散文回憶錄《世界如此美麗》。

不同版本的塞佛特《瘟疫柱》。捷克文學館提供。

捷克文學的門閂:瓦楚利克

路德維克.瓦楚利克(Ludvík Vaculík,1926-2015),捷克著名的地下作家,因「布拉格之春」前撰寫「兩千字宣言」(Two Thousand Words),對當局措施進行嚴厲批判,於事件後被開除黨籍,作品也遭到查禁,直至1989年後才解禁。1973年創辦《 門閂》(Petlice)系列叢書,為捷克地下文學的重要刊物之一。作品有《忙碌之家》、《斧頭》、《豚鼠》、《親愛的同學》等。

瓦楚利克《捷克夢想》,1983年由68出版社出版。Museum of Czech Literature/提供

【布拉格之春】

1968年1月發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民主化運動,在當時捷共總書記杜布切克的領導之下,提出「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改革行動,社會上下瀰漫著對自由民主化的期待,被蘇聯當局視為「反革命」的預兆。同年8月21日蘇聯與其他華約成員國派兵鎮壓後,「布拉格之春」以失敗告終。

 

【鼴鼠的故事】

由動畫師茲德涅克.米萊爾(Zdeněk Miler)所創作的卡通短片,1956年起首映,一共推出了50部。《鼴鼠的故事》(Krteček)在捷克是家喻戶曉的兒童動畫,可愛的造型深植人心,也因為採無旁白形式,可以跨越語言隔閡,在歐洲、亞洲多國播出。

 

 

 

上一篇
「誰是捷克人?」捷克現代文學的起點
下一篇
流亡,或投身政治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