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作家平台/
姚一葦
返回作家平台
姚一葦/大事紀

大事紀

1922

姚一葦(1922-1997),本名姚公偉,生長於江西鄱陽。1941年考進廈門大學,最初攻讀電機工程,後來轉到銀行系,廈門大學為了躲避戰火搬到福建長汀,年輕的姚一葦以校為家,也跟著學校遷徙。在大學就讀時,姚一葦參加了戲劇演出,這讓他自此愛上戲劇,學校能夠提供的戲劇知識有限,他就利用圖書館自己學習,他不但閱讀了大量的歐洲經典劇作,還在1944年寫成了第一部劇本〈風雨如晦〉,那一年他才20歲,往後一腳踏入創作的天地。1950年代末,開始在國立藝術學校教書,1982年提前自臺灣銀行退休,參與國立藝術學院建校事宜,並出任首任戲劇學系主任兼教務長,除了教書之外,姚一葦對劇場實務也極為投入,1980年,當時擔任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姚一葦,創辦了第一屆「實驗劇展」。這項劇展從1980到1984年一共舉辦5屆,培養了大批年輕的編導人才,對於臺灣現代劇場發展的推動功不可沒。著有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紅鼻子》、《申生》、《一口箱子》等,以及《詩學箋註》、《藝術的奧祕》、《戲劇論集》等。

1922

生於江西鄱陽。本名姚公偉。

1929

就讀鄱陽高門小學。

1935

就讀鄱陽中學。

姚一葦中學時期。(王友輝先生提供)
1937

鄱陽中學畢業。後因抗戰,輟學一年間閱讀群書,其中艾思奇《大眾哲學》影響其日後從事理論的興趣。

1938

就讀吉安中學,並隨學校遷至遂川。

1940

發表〈山城拾掇〉、〈多雨的季節〉、〈林子〉、〈鄉愁〉、〈沉默〉。

定位於吉安市
1941

發表〈我要奮鬥〉、〈今宵明月〉。

1941

無故被捕並拘月餘,於高中會考前一日獲釋,赴考後進入廈門大學機電工程系就讀。

1943

轉讀銀行系。

1943

〈輸血者〉發表於《改進》雜誌。

1944

翻譯〈白媽媽〉(梭羅古勃著)發表於《新知識月刊》。

〈白媽媽〉刊於《新知識月刊》(影本)。(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44

完成第一部劇本《風雨如晦》,未發表。

《風雨如晦》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45

開始以筆名「袁三愆」發表評論與翻譯,以「姚宇」發表小說及散文。

姚一葦當時多半都在學校,定位於廈門大學
1945

發表〈論〈總建築師〉〉(易卜生著)、〈料草〉、〈論《女伶外史》〉、〈春蠶〉。

1946

廈門大學銀行系畢業。與范筱蘭結婚。

結婚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46

抵台灣。於臺灣銀行擔任公庫部辦事員。

1946

發表〈翡翠鳥〉。

〈翡翠鳥〉刊於《明文藝》(影本)。(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47

發表〈鄉間婚禮〉。

1950

任臺灣銀行公庫部省庫科副科長。

1951

因不明原因被捕拘禁。

1952

獲釋。轉任臺灣銀行板橋分行公庫課課長。

1953

以筆名「姚一葦」翻譯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藏)
1954

翻譯史蒂文生《杜里世家》。

1956

翻譯〈詩中自有黃金屋〉,發表於《拾穗》。

1957

應聘為國立藝術學校(1960年改名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講授「戲劇原理」、「現代戲劇」、「劇場藝術」等課程。

1960

開始參與《筆匯》月刊編務。

1963

發表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

〈來自鳳凰鎮的人〉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63

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出版。

1964

於中國文化學院藝術學門任教。

1965

發表劇本〈孫飛虎搶親〉。

〈孫飛虎搶親〉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66

《詩學箋註》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66

任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戲劇組主任。另自臺灣銀行板橋分行調回總行。

1967

發表劇本〈碾玉觀音〉。

〈碾玉觀音〉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68

劇本《碾玉觀音》獲第四屆話劇金鼎獎最佳編劇。

最佳編劇獎獎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68

《藝術的奧祕》出版,獲第三屆中山文藝創作獎。

1969

發表劇本〈紅鼻子〉。

〈紅鼻子〉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69

《戲劇論集》出版。

1969

《碾玉觀音》由中央電影公司改編為電影《玉觀音》,同年獲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1970

《紅鼻子》於台北大專青年活動中心首演。

1971

劇本〈申生〉發表。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3

《申生》英譯本The Crown Prince Shen-Sheng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3

發表劇本〈一口箱子〉。

〈一口箱子〉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4

《一口箱子》英譯本Suitcase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4

《文學論集》出版。

1975

《姚一葦戲劇六種》出版。

1975

與侯健、楊牧、葉維廉、葉慶炳創辦《文學評論》。

1977

《姚一葦文錄》出版。

1978

發表劇本〈傅青主〉。

〈傅青主〉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8

《美的範疇論》、《傅青主》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8

任《現代文學》主編至1984年。

1979

發表劇本〈我們一同走走看〉。

〈我們一同走走看〉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79

《欣賞與批評》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0

發表〈開出燦爛的戲劇之花--寫在第一屆實驗劇展之前〉、〈我為什麼提倡實驗劇--「蘭陵劇坊之夜」幕前演講〉,以及劇本〈左伯桃〉。

〈左伯桃〉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0

舉辦第一屆「實驗劇展」。

1982

參與國立藝術學院(2001改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校籌備,並任首任戲劇學系主任兼教務長。

1982

舞臺劇《紅鼻子》首度於北京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上演。

1982

提前自臺灣銀行退休。

姚公偉退休紀念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3

范筱蘭逝世。

1983

獲《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暨附設散文獎之特別貢獻獎。

特別貢獻獎獎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3

與李應強結婚。

結婚照。(王友輝先生提供)
1984

發表劇本〈訪客〉。

〈訪客〉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4

《戲劇與文學》 出版。

1985

發表劇本〈大樹神傳奇〉。

〈大樹神傳奇〉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7

發表劇本〈馬嵬驛〉;出版《我們一同走走看:姚一葦劇作五種》。

〈馬嵬驛〉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7

赴日本歧阜觀賞「齒輪劇團」演出之日語版舞臺劇《紅鼻子》。

宣傳海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8
吳三連文藝獎獎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9

《說人生》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89

籌辦藝術學院學報《藝術評論》。

1989

擔任國家戲劇院首度自製舞臺劇《紅鼻子》藝術總監,與陳玲玲共同執導。該劇同年演出。

1991

劇本〈X小姐〉連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X小姐〉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2

《戲劇原理》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2

自藝術學院退休,但仍繼續在戲劇研究所兼課。

姚一葦榮退感謝狀。(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3

《審美三論》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3

發表劇本〈重新開始〉。

〈重新開始〉手稿。(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4

《X小姐.重新開始》、《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出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5

《大樹神傳奇》英譯本The Legend of the Tree God出版。

1995

指導舞臺劇《重新開始》, 於藝術學院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演出。

「重新開始」劇場平面草圖。(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6

《藝術批評》出版。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6

《來自鳳凰鎮的人》英譯本From Phoenix Town出版。

1997

逝世。

1997

〈被後現代遺忘的--觀《英倫情人》抒感〉、〈文學往何處去--從現代到後現代〉於逝世後刊載。

〈被後現代遺忘的--觀《英倫情人》抒感〉評論見報。(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1998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所與姚一葦藝術基金會合辦「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

紀念活動宣傳單。(王友輝先生提供)
2007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劇場設計學系及姚一葦藝術基金會合辦姚一葦逝世十週年紀念活動,「一葦渡江--臺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特展於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出。

2007

由女兒姚海星導演之舞臺劇《一口箱子》於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演出。

節目手冊。(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
2007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所與姚一葦藝術基金會合辦「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創辦「姚一葦戲劇論文暨劇本獎」。

研討會邀請函。(王友輝先生提供)
2010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黃建業、張啟豐及楊其文共同推動「姚一葦、汪其湄、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數位化重要手稿和影音資料。

2012

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我們一同走走看--姚一葦捐贈展」。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右一〉致贈感謝狀,由姚一葦家屬二公子姚鍚齡、女兒姚海星、女婿鄭金國(由右至左)代表接受。(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