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撞見鬼」這條路線絕對不辜負府城超多奇案、傳說眼花撩亂。這些奇聞八卦,是各時代作家的創作靈感。至少,府城三大奇案就一直傳誦不停,號稱最強女鬼的「陳守娘」,搭配「呂祖廟」、「陳金快」等奇譚故事,是一條有文學、有傳說、有地景、有歷史的「遇到鬼」路線。
孔廟節孝祠→呂祖廟→永華宮→陳守娘草葬處→甕城大南門→小西門
節孝祠是用來供奉節孝婦女的祭祀空間;傳統社會相當重視婦女持節侍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婦女被要求要永遠對自己的丈夫守貞。旌表節孝就是用立牌坊、賜匾額、入祀節孝祠等方式來表揚保持貞節的女性。節孝祠原位於臺灣縣學(今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85巷西側),日治時期「節孝祠」與「孝子祠」遷入孔廟大成門右室,以供景仰追思。節孝祠內供奉270餘座節孝婦女牌位,當中「欽褒節烈邑民人林壽妻陳守娘神位」即是府城三大奇案之一「臺灣最強女鬼陳守娘」的牌位。陳守娘牌位上的銘文「節烈」彰顯其捍衛節操的悲慘境遇,更增添傳說事蹟的創生題材。
呂祖廟遺跡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府中街98巷,巷內原有呂祖廟奉祀呂洞賓,也稱呂祖祠,創建於清嘉慶12年(1807)。清嘉慶年間呂祖廟執事涉及不守婦道清規,以致祠廟荒廢,而留下「呂祖廟燒金」的故事,成為府城奇案。 據日昭和5年(1930)趙鍾麒(筆名鍊仙)在《三六九小報》第15、16號〈呂廟燒金〉一文的記載,大約清嘉慶年間,府城有某文士,家貧落魄,娶婦頗有姿色,育一女;受聘管理同里貢生在田莊的租館,酬金相當豐,文士歡喜就任,妻女留守家中。當時有位屠夫垂涎文士妻的美色,於是請託呂祖廟道姑幫忙撮合。
道姑邀請婦人到呂祖廟燒香祈禱,暗中讓她服下春藥,屠夫得以遂願。而後,道姑居中牽線,婦人與屠夫經常幽會於呂祖廟。婦人每次出門的時候,皆向女兒說要去呂祖廟燒金,會帶糕餅回來,可是每次回家總是兩手空空。婦人自從與屠夫有私情,漸荒家計,最後姦情敗露,貢生與文士聯名向官府提告,將道姑與屠夫繩之以法,而「摜籃仔假燒金,糕仔未記帶轉來」的俚諺傳誦府城。
呂祖廟因發生「摜籃仔假燒金」奇案而名噪一時,更被視為淫廟,沒有執事願意上任,導致人去廟空成為荒廟,爾後地方仕紳改為引心書院。清光緒12年(1886)臺灣知縣沈受謙將引心書院遷移到赤崁樓,改名「蓬壺書院」。及至清光緒16年(1890)府城士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人日賭棄置的書院已荒廢,於是呈請改建回復為呂祖廟。戰後,廟宇年久失修,逐漸傾圯,廟址現已被民屋取代,但仍留有部分廟宇殘跡。
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清乾隆15年( 1750 )地方里民以其鎮服陳守娘冤魂之靈驗神蹟而建廟,原位於府城山仔尾南坡,約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建業街附近。日大正11年(1922),日人拆除昭忠祠、永華宮一帶建物,改築臺南市尹及其他官舍,日大正14年(1925)永華宮遷建山仔尾北坡、孔子廟東邊的柱仔行街內現址。
有關陳守娘事蹟的版本,說法雖略有差異,但都具體提到陳守娘死後葬在昭忠祠後山仔尾。昭忠祠原稱功臣祠,清乾隆53年(1788)在山仔尾西坡新建「功臣祠」,道光年間後再擴建為昭忠祠。日大正11年(1922)日人拆除昭忠祠、永華宮一帶建物,興建官舍,並設立臺南高等女學校。昭忠祠的範圍約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97巷、南門路、建業街之間的區塊,而山仔尾是昔日府城內的小山丘,範圍為延平郡王祠、臺灣銀行一帶,所以陳守娘草葬的墳墓大約在今府前路與建業街之間的臺灣銀行到南門教會間附近。
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創建於清雍正3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所建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構築城門,並建城樓;後續以刺竹、綠珊瑚環繞木柵,增強防衛。清乾隆53(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為磚、石與三合土的材料,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張丙事件後,清道光15年(1835)清朝官員在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具有加強防衛的作用。 大南門城門入口比出口略小,乃為安置與伏貼城門而設計。圓弧形城壁又稱甕城或半月城,以硓𥑮古、花崗石堆砌而成,可誘敵入門,有如甕中捉鱉般,屬於小型外郭。內城城壁間嵌有清道光28年元1848)所立的示禁碑記,刻著「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特示」諸字,可供了解清代臺灣吏治與社會問題。清乾隆41年(1776)「寧南門」門額與日昭和2年(1927)「大南門」門額,見證臺灣府城擴建整修的歷程。
清末在安平海關任職的蘇格蘭人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在其著作《發現老臺灣》指出:「一出南門,可以看見佔地廣大的墓地,白色的墓碑悲悽的在荒沙漫野中閃爍著。」曾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在其《臺灣紀行》一書中,對於大南門外的景觀也留下生動的記錄:「大南門外是個極大的墳場,多半建在一系列土塚的坡面上,且延伸入鄉間1英里半(約2.5公里)多。從打狗與舊城而來的其中一條路穿過由這些土塚形成的狹丘壑。黃昏時走向那城市時,當你穿過那死陰的幽谷,進入那人間的歡樂且生氣蓬勃的城市前,那種感覺實難以描述。尤其是當那些氣體燃燒,產生發白的藍色火焰,有時,在夏季暖和的傍晚,從墳場洩出,在空氣裡晃來晃去,讓此地產生一股悲哀又神祕的氣氛。這是在歐洲或美洲的同類地方,鮮少會體驗到的。」大南門城內「歡樂蓬勃」與城外「死陰幽谷」的情景,儼然是兩種不同的世界,城外歷年久遠,丘塚累塞,墳塋魚鱗疊層,成為昔日大南門城外較特殊的人文地景。
清雍正3年(1725)臺灣知縣周鍾瑄於府治周圍築木柵,初設東、南、西、北、小東、小南、小北七門,並無小西門。清乾隆清40年(1775)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城垣,在城柵西臨臺江處,新建小西門一座於福安坑南側,將原有的西門改稱大西門,府城乃有八個城門。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改築木柵城為土城,由於城西臨近臺江,不易建城,於是將該段的城垣內移,並移建大西門於宮後街(即今西門路二段、民權路與宮後街交叉路口),移建小西門於塗墼埕側(今西門路一段747巷口),形成「半月沈江」之勢,府城規模更加宏偉完備。
小西門面西臨臺江內海,外門額曰「靖波門」,即有平息波濤洶湧的意味;內門額曰「小西門」,用以標示城門方位。 日治時期由於近代武器的發展,攻防型態改變,傳統城垣失去防禦價值;並因都市計畫闢建道路、學校、公園、官署及軍事等設施,相繼拆毀臺灣府城,唯留下大南門、大東門、小西門、兌悅門以及部分城垣殘蹟。小西門幸而得以保存,與大東門、大南門於日昭和10年(1935)被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 小西門原坐落在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民國57年(1968)市政府以其妨礙交通而有遷移計畫,原擬遷移到五妃廟重建,但因各方意見分歧,遲遲未決。當時成功大學羅雲平校長表示,願提供光復校區作為遷建之地,最後拍板定案,決定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以「移西補東」,從民國58年(1969)7月初開始進行拆遷,至隔年4月初完成遷建工程。
小西門外原為臺江內海,清道光年間後逐漸淤積而成浮覆地。日治時期日人推動「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將今臺南市中西區大智街、大仁街、大勇街、保安路、康樂街之間的浮覆地規劃為新町遊廓,作為酒家、妓女戶的集中地,稱為「貸座敷」指定地,並以今保安路上南幹線大排水為界,北為日人之內地人遊廓,南為本島人(臺灣人)遊廓。當年新町的本島人遊廓有麗景園、醉花亭、真花園、南華園、阮春園、酒杯亭、進春樓、集英樓、浪花樓、愉快亭、金鶯閣、愛月園、四時春等十餘家。新町的西側是日大正15年(1926)4月通航的臺南運河,新町與運河地理位置相近,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也都由此而生。 臺南運河是日治時期臺南市區對安平港的運輸動脈,然而那時的運河還未能形成秦淮河畔般的旖旎風光,卻屢成為無緣男女的殉情之所。南社詩人黃拱五《新町竹技詞》十二首中,有一首吟詠皆義金快殉情事:「揚州十載憶前塵,燕去鶯來盍太頻,回首沉珠金快事,一雙魂弔運河邊。」並附註:「金快南華園妓,結識一客情腸熱烈,嫁之不得,乃雙投運河同為情死。
這段淒美的故事,版本頗多,其中之一講述富家子弟吳皆義邂逅南華園的妓女陳金快,兩人萌生情愫。後來吳皆義因生意失敗,被迫投靠陳金快,可是老鴇十分勢利,仍然強逼陳金快接客,並且安排另嫁富人。這對苦命落魄的鴛鴦,只好跳水了此殘生,到另一個世界結為夫妻。二十餘年後這個故事被搬上銀幕,兩部電影分別在臺南市中正路的「赤嵌戲院」及「大全成戲院」打擂臺;較早上映的是香港永華公司拍製的「運河奇緣」,稍後上片的是南洋影業拍製的「運河殉情記」;兩部電影皆強調「為愛犧牲」的運河悲戀故事,電影的廣告詞「無情運河埋艷骨,一坏黃土斷癡魂」,可見其感人肺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