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文學小封神」這條路線,讓我們回到文壇前輩許丙丁著作《小封神》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詼諧來看待府城的民間信仰,了解赤崁園區附近廟宇的歷史人文與神明故事。
開基靈祐宮→赤崁樓→贔屭→祀典武廟→西社→祀典台南大天后宮→抽籤巷→大井頭→帽仔街→十字大街 →雲錦號→打銀街→萬福庵→猴靈樹王公
開基靈祐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府城鎮北坊赤嵌街後的開基靈祐宮,在清嘉慶2年(1797)、道光15年(1835)、咸豐6年(1856)都曾加以修繕。目前鑲嵌於前殿在側山牆上的是日本大正3年(1914)再次重修時,士紳合捐銀錢的「重修靈祐宮碑記」。昭和7年,日據時明治公學校(含成功國小)為了擴充校舍,遂將正殿反向遷移於三川門前,而成現今坐東朝西的方位。此後,亦曾將腐朽的屋頂、樑桁等抽換修茸或上新彩,直到民國74年才重建成今日的規模。
許多故事的開始都是因為有美麗的傳說而吸引人的注意,西元1625年,荷蘭人初到台南的赤崁地區,以15匹花布向當地原住民換取牛皮大的土地,卻將牛皮剪成細繩狀,再接成長繩,圍起了一面積很大的土地,然後在此地方建立一座城堡,名為普羅民遮城,就是現在赤崁樓的前身。傳說與史實總是有點出入,但不減我們對這份土地的熱愛,赤崁樓在台灣的歷史上俱備了承先啟後的位置,所以被編號為國家國定古蹟的第一號。 赤崁樓又名番仔樓、紅毛樓,創建於明永曆7年(1653),故名思義就是知道是荷蘭人曾所駐守過的建築物,明永曆15年(1661)延平郡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設承天府於赤崁樓,目前古蹟部份只剩下西面之牆基與門洞及東北角稜堡的殘蹟。 清康熙22年(1683) 台灣入清版圖後,變成軍火械藥儲藏所,城已不再重要,又地震頻傳,赤崁樓漸傾毀,同治元年(1862)在赤崁樓出現了第一座中國氏建築─大士殿,據聞是要驅除荷人所留下的邪氣,光緒五年由沈葆禎,因感海神福祐平安,乃奏准建祠,建了海神廟。光緒12年(1886)台灣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又增建了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此時在赤崁樓內共有五個(殿、廟、祠、閣、書院)之中國傳統建築。
贔屭(音必細)是乾隆皇帝親頒的御製石碑,以此紀念清乾隆53年(1788)平定林爽文事變的記事,四篇漢文,四篇滿文,一篇採滿漢合文,共御碑九通,相當罕見。贔屭據傳是龍生九子之一,性好負重,形似烏龜,俗稱龜碑。 贔屭造型原是碑座,剛運送來台之時,一時不慎一座跌落港道,日治時代才被挖掘出來,後被南廠保安宮奉為白蓮聖母之神明祭拜,享受千年香火,不必風吹日曬,同樣十兄弟命運大不同,在台南引為趣談
祀典武廟為國定古蹟,位於赤崁樓的正南方,又稱大關帝廟、武廟,清雍正5年(1727)奉旨列入祀典,祀典就是每年之春秋二祭由各級之政府官員主祀,祀以太牢(牛豬羊)、三獻之禮、六佾舞。 祀典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在清康熙29年(1690)開始有重修之記錄,康熙55年台廈道陳璸重修,乾隆42年蔣元樞重修,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變,聖帝大顯神威,助戰顯靈護國佑民,有碑為證,當時知府楊廷理在廟內三川殿右壁的〈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描述當時的歷史場景:「每賊眾犯城時,輒聞廟中金鼓聲隱隱,似有數萬甲兵出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者,而城獲全.則神有功於茲城也大矣.迨大學士嘉勇公福公康安抵臺掃逆,蕩滌海氛,… 嗚呼!神有功於國,有德於民,非一世矣.而往往於急難危迫之時,呼號莫之救,而神若儼然立乎其上而指麾之者…」日治明治39年(1906)再次重修,遇實施市街改正,為拓寬永福路,武廟剛好在路中也因信仰問題,道路也只好自動轉折,形成台南第一條歪曲路。
西社位於祀典武廟內觀音殿的右側,裏面奉祀有五文昌「梓潼帝君 文衡聖帝 孚佑帝君 魁斗星君 朱衣星君」。清代府城原有五大詩社「東社在彌陀寺、南社在法華寺、西社在祀典武廟、北社在黃蘗寺、中社在奎樓書院」,這五社為昔日府城詩人聚吟的詩社,西社供奉文昌帝君,為府城士子以文會友之所。也是府城重要的文藝中心。
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將赤崁地區劃為明京稱東都,設承天府於赤崁樓。明永曆16年五月,鄭成功病逝,永曆18年(1664)鄭經迎明寧靖王朱術桂渡台,在赤崁城南的台江東岸興建寧靖王府邸,為明室的宗人府,供朱氏居住,稱「一元子園亭」(因朱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為明太祖之九世孫)。 康熙22年(1683)清軍由鄭成功舊屬施琅率兵攻台,8月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均自縊於寢宮而殉國。 朱術桂殉難前,捨府邸為天妃神祠,在康熙23年(1684),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所撰《蓉洲文稿》〈募修天妃宮疏〉開宗明義:「東寧天妃宮者,經始於寧靖王之捨宅,而觀成於吳總戎之鳩工也。」這則文獻為大天后宮之前為東寧天妃宮的歷史沿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補充。東寧乃明鄭之正式行政名稱,清領臺灣初期本地人仍習稱臺灣府所在地為東寧,而東寧天妃宮的說法,證實大天后宮於明鄭時期即已建置。 祀典大天后宮的建制格局與規模,為台灣僅有保留明代官府建築者,在清初就由朝廷列入祀典,屢獲清朝歷代皇帝頒賜御匾,也是台灣最早官建媽祖廟。
府城俗諺:「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內關帝港是開基武廟,外關帝港指厲王宮(主祀張、李、雷、許、南姓五府千歲)。早期還有府城城牆時,內關帝港屬城內,多住仕紳商賈,屬溫文有禮,有事要請教神明指點迷津,都以卜得籤詩來解惑,由於籤文是以歷史及文化典故的詩詞來表達其寓意,屬神明與個人之間的對話,有時涵意比較模糊,信眾怕不解其意,常會請人解籤,由於關帝的籤詩相當靈感,信眾抽籤解惑需求方殷,也造成解籤攤位的聚集成巷,而外關帝港屬城外,多為碼頭苦力工人,教育水準較低,個性屬草莽直白,請教神明就藉由乩童問事,直接口述分明,不必再靠籤詩的暗示來揣測神意,城內外的教育水平與風俗文化有明顯的差異。
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宣德年間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時曾到此地汲水,而陳文達《臺灣縣志》所載則說是荷蘭人蓋普羅民遮城時因為怕有火災而鑿此井以備不時之需。由此看來,此井在明鄭時期之前便已經存在。該井位於臺灣府城西定坊,水質十分甘美,故有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
帽仔街店本街市多帽子店故名,帽仔街在康熙年間由竹仔街分出來的,位於現今忠義路永福路之間的民權路南緣。
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也皆以十字街一帶為發展之地 , 清領時期台灣城市由十字大街逐漸往東西南北擴張,建構了府城發展的雛型。 明鄭時期,鄭氏以普羅民遮街與禾寮港街交會的十字大街為中心,將承天府市街劃分劃分為四坊,「鎮北、西定、東安、寧南」(寓意台灣能鎮定安寧)十字街南段叫「上橫街」,北段則有「禾寮港街」、「過坑仔街(總爺街)」,可說是廣義的橫街。
連雅堂《雅言》載:「臺灣無蠶桑之利,綢、緞、綾、羅之類皆來自江、浙。咸、同間,臺南上橫街有蔡某者設「雲錦號」,始有機織;所出之貨,不遜中土。蓋其撚絲染色,花樣翻新,別出心裁,非他人所得而比也。聞蔡浙江人,為江寧織造局名手;洪、楊之役,避亂來臺,故馳名京邑。光緒大婚,內廷曾命臺灣布政使采辦黃錦。」雲錦號現今為蘇小兒科,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25號。
禾寮港街前段清末稱打銀街,日治時期稱白金町,現忠義路二段與現民權路二段一帶,當年有許多銀樓業者開設在現附近,聚集成為一條專營金工銀飾的「打銀街」,現今只剩下2家銀樓碩果僅存、為昔日的鼎盛繁華留下見證,目前銀樓工會的統計金工匠師會員約有2700人,逐年減少中。
萬福庵創建於明鄭時期(1661~1683),奉祀三寶佛、觀音佛祖及齊天大聖,配祀齊天大聖是本省祭祀大聖的開端及本山。原為鄭成功部將阮駿(季友)遺孀信佛持齋終老之所。阮季友於明永曆10年(1656)陣亡於舟山之役。明鄭時期結束,改為寺庵,稱「阮夫人寺」,內有「明英義伯阮公季友神主」,為現存最古牌位之一。清嘉慶11年(1806)里人蕭元錕鳩資重修,取其原名諧音稱為「萬福庵」,民國37年修建一次,民國39年信徒聘請寺姑吳罔市與修妙師前來本庵監院與主持,民國61年(1972)原建築改建為二樓新式廟宇,民國84年再修並舉行建醮大典,民國105年重修建醮,目前廟前照牆為市定古蹟。
萬福庵照牆旁有一棵老榕,樹身結有多棵樹瘤,瘤形像是齊天大聖的猴子猴孫齊聚一堂,民間稱「猴靈樹王公」,傳聞大聖爺專門醫治小兒科毛病,樹王公的榕樹葉可是萬福庵齊天大聖的濟世法寶,常被加持成為「藥引」,為大聖爺幫助信徒消災解厄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