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藏品故事
返回藏品故事

林鈺凱:1960年代全臺覆蓋率最廣的大地遊戲開跑啦!──葉石濤從舊城到宜蘭泰雅族部落小學之旅(下)

作者:林鈺凱
2025/07/18
瀏覽人數:64
0
加入收藏

無法破關的遊戲,像巡迴半個臺灣的笑話

這場大地遊戲,結束之日遙遙無期,他好幾次想辭職,把考卷甩空中不幹了,但也只是說說,最後還是鼻子摸摸把學生的考卷撿回來好好批改,畢竟家裡還要養小孩。

阿濤想回去,無時無刻都想。

為了離開這個無止境的大地遊戲,阿濤做了各種嘗試,其中一個就是找別的工作。他打定主意,一找到工作,就真把這裡的工作辭了,趕快逃走。阿濤一邊教書,一邊寫信拜託政哥協助尋找,找著了話幫忙寫個介紹信也好。他從1966年8月多開始尋找,直到隔年,在左營終於找到了國小教書的工作,於是把羅東的教職給辭了。

正當阿濤準備開心地跟家人團聚,回到美好簡單的生活,宜蘭縣教育局卻不許阿濤離職,不許就是不許,當官的就是任性,搞得阿濤無法到左營就任。像一齣巡迴半個臺灣的笑話一般,阿濤繞了一大圈,在寒假結束前,又得回到宜蘭那張獨特的拼貼床上,繼續與山水互看兩相厭。

 

與文友的交流,是苦悶日常裡的精神食糧

鬱悶的時候,阿濤不是在寫信給政哥和大頭文,就是在去找他們的路上,這些與文人好友的互動,可說是阿濤的精神糧食。偶爾一個月返家一次,從羅東到左營,必在臺北等待轉車,這時阿濤就有大把時間找人聊天。

不過,找誰都好,找大頭文是最壞的打算,因為他在銀行裡工作,要騰出時間聊天,簡直就跟阿濤想逃離大地遊戲一樣困難。雖然如此,阿濤仍時常找他蹭飯。稱作大頭文,其實是阿濤對他的褒揚。大頭文在33歲出版短篇小說集《簸箕谷》,阿濤一眼就看出那受到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影響。大頭文描寫悲劇時,冷漠而客觀,小說世界難解而迷離,卻又源自本土社會,可謂深藏不露,所有故事都藏在那大頭裡面。

每次看見他從銀行櫃檯出來,總是那大頭先映入阿濤眼裡。阿濤總覺得,那是學富五車的頭,懂得英、法、日、中文的腦袋,顯得特別大。他也不確定這是不是自己的幻覺,但對於大頭文的學問精博,就是特別特別景仰。

阿濤早已忘了當初如何跟大頭文熟識,有記憶以來,他總是彬彬有禮,做事小心謹慎,或許是因為在銀行工作多年的關係吧,在拘謹的行為下,仍有一股土地的氣息。這仍是阿濤的另一個讚辭,畢竟,把三十多年的光陰耗費在這乾燥的金融工作裡,原本養的什麼藝術之花大概早就沒養分而枯萎了,大頭文卻仍像有根的人一樣,有著堅實的創作動能。

阿濤跟文友們的交流,難免會提起自己的生活或創作進度──也就是沒有任何進度。其實這一年多來,阿濤默默做了許多事,只是都沒有任何進展。例如,去宜蘭縣教育局長的家門外,站哨,像個挺立無畏的男子漢,鋼鐵般守在門口,挺拔地什麼都不做,等待局長走出來,阿濤會奉上一鞠躬,讓局長出門前就有個抖擻精神的早晨。

局長深怕有人誤會他與政治犯有啥牽連,問了阿濤到底要什麼?阿濤說明原委後,本以為情況會有所改善,但也是什麼都沒變。夜裡,阿濤掉下男兒淚,真不知他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這輩子要這樣被玩弄踐踏。他覺得自己就像被流放的人一樣,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也因此,每次蹭大頭文的飯,都像最後的晚餐一樣,離開了這裡,下一步又該去哪裡呢?未來的路途沒有最凶,只有更險。

其實,轉機就在阿濤的妻手上。而她正循著阿濤的大地遊戲路線,來到阿濤身邊。

鄭清文著《簸箕谷》,1965年10月發行。本文提及的「大頭文」,即鄭清文本人。他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任職華南銀行24年,自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起,持續創作五十餘年,而《簸箕谷》正是他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藏品/葉石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離開蘭陽深山,用一輩子的筆寫下記憶

從阿濤接到宜蘭派令時,妻先是罵阿濤是個不識時務的笨蛋,再安慰他,只要有錢好辦事的話,那他們也可以一樣照著辦。只不過,這種「送禮的妙用」,是非常需要看場合的,在那個年代,送紅包一般人也是不敢收的。

碰巧,阿濤聽聞某宜蘭縣的議員在教育局很有影響力,而該議員母親不巧過世了,阿濤就叫妻準備好奠儀,想賭這最後一把。於是,為了趕赴得上,妻將三千元的白包籌措好後,循著阿濤的通勤路線,凌晨搭火車北上,轉車到宜蘭後,再趕上4點去部落的末班車。

這是妻第一次走阿濤每個月都要走一次的路,她感受著搭車顛簸,座椅坐到疼痛腿麻,揹著厚重的行囊步行於荒野,自己就像被天地拋棄的旅人,在入夜時分才終於到校。妻最後成功當了滿分的外援,空降了三千元白包,夫妻倆終於在對的時間,使用了對的技能,拿給對的人,結束了這場遍布半個臺灣的大地遊戲。

阿濤終於可以回家了。

妻也經歷了這一輩子印象最深刻的通勤,在她多年後回想起,仍是無比心疼阿濤。事後,阿濤在不同時期的文章裡,都反覆提及這個「送禮的妙用」經驗,並且恨得牙癢癢。當時,阿濤也曾跟林海音訴苦,而她笑嘻嘻地說:「至少,這是個有紅包就萬事可通的社會,不然這要可憐老百姓還怎麼過活?」這一針見血的回應,可說集諷刺、安慰與揶揄於一身,令阿濤畢生難忘。

調職成功後,阿濤也各寄了一封信給政哥與大頭文報平安:

「大頭文:承您招待在臺北吃天婦羅蓋飯,真是便宜又好吃,真是讓我長了見識。我的工作大體決定了,兩、三天內就要開始通勤上班。比起蘭陽的深山,那簡直是好太多,心裡還是很高興。1967.8.31。」 

「政哥:生活不如意,謬思女神也不再眷顧我了,今年暑假沒什麼收穫,不過,調職的事倒是如願成功了。每天往返於家與學校之間,我只希望生活能早日安定下來,好好享受一下讀書的趣味。1967.9.6。」 

在這場大地遊戲結束之後,阿濤更加珍惜與妻小住在一塊的日子。他仍然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男子,被柴米油鹽追著跑。但他多了一件事要做,大概就是,對這看不見的主辦方,用他一輩子的筆,反覆琢磨這些記憶。

葉石濤夫婦合影,攝於1994年4月。本件藏品為葉石濤與妻子陳月得在高雄左營自宅內的合照,由紀實攝影家林柏樑所攝,正面註記「臺灣前輩作家『葉石濤伉儷存念』」。(藏品/「文資作家身影系列」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小傳

葉石濤(1925-2008),出生於臺南府城。創作文類包括論述、小說。葉石濤的小說充滿濃厚鄉土意識,注重本土精神和歷史體驗,以描寫人類生存的困境、追求救贖或解脫之道為寫作主題。葉石濤從日治時代後期參與臺灣文學活動,始終堅持文學的尊嚴,同時評論臺灣文學作家與作品,詮釋臺灣文學的發展。

★團員自介

林鈺凱,筆名木凱。臺大中文系、臺文所畢。視創作為畢生職志。寫詩、散文、小說,也做繪本。詩集《城市燈塔》創作中。我都在「木凱創作道」出沒,有臉書、IG、網站,歡迎來串門子。

瀏覽人數:64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